发布时间: 2019-03-15 17:52:32 作者:李淑芬 来源: 教师研修 浏览次数:
听《希望与艰辛并存——时事讲座》收获
3月12日下午来到丰台分院聆听了曹勃亚教授的一次时事讲座,曹教授风趣幽默的语言,对时事的精彩讲解无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相关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近半数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货物出口额跃居世界首位。同时也要看到,长期以来,中国产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十分突出。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创造就是版权持有者是中国,由中国创新,发明。而中国制造的产品版权不属于中国,中国只是简单的生产和加工。所提供的是简单的劳动力而不是知识智慧和脑力。
人才是文化不断创新与永续发展的“永动机”,任何一种发明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人们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当代教育要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中可以看出创新意识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而创新思维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在学习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脑子就灵;在工作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办法就多;在事业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天地就宽;在修养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形象就好。
思维是创新的力量和动机,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机。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善于点燃创新思维之火,激发学生的热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的确,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种自觉行动,如果没有兴趣,就谈不上主动,参与更是一句空话。要想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自身首先应具备创新思维。没有创新的教学是不能满足当代学生需求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丧失。因此,教师们要善于创新,敢于创新,敢于尝试,这样才能抓住学生,掌控课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